剛🐊大年初二,吃肉就吃膩了,咱今兒就聊聊🎴📻粗糧吧。
有一回要哄孩子們午睡,臨睡前我剛蒸了兩屜窩窩🎃🐘🕵頭,于是讓正在玩兒手機的夫人幫忙照看著點兒。
等我把孩子們哄睡了,進廚房一看,好家伙,蒸鍋都熏黑了,里外都黑黢黢的!再看夫人那故作低眉順眼的樣🐶✉子,我就知道,準是手機鬧的。本人懼內(nèi),也就不便說什么了。趕緊把”焊在”屜上的窩頭們一個個兒的起出來,碼在蓋簾兒上。
然后我故意喊道:”好家伙,還是夫人有本事,快來看嘿!”夫人好奇的探頭問道:“怎么啦?”我挑著大拇指笑著說:”你看你本事多大,愣是🥇用蒸鍋做出了貼餅子,瞧這焦黃兒焦黃兒的底,嘣兒脆!”夫人聽了大笑。
說起蒸窩頭,我挺有發(fā)言權(quán)的。
小的時候母親把我寄養(yǎng)在農(nóng)村,還在好幾個村兒住🍾🐯🐕過,那真是各村兒有各村的高招兒啊🎢🤮!
現(xiàn)在我還🔩🤱🧝依稀記得,小時候在通縣吃過一種紅色的小窩頭,甜絲絲的,口感很細膩。至今沒考證出到底是高粱面兒的還是紅薯面兒的?只記得當年在炕桌旁,大人們看我吃了一個又吃一個的,就對我說:”這東西把干的,不能多吃!”據(jù)此,我猜測應該是高粱面兒的??墒歉吡幻鎯阂膊惶鹧剑?#9978;🔃⌚!而且高粱面兒蒸出來也不是紅亮兒的呀!
當年的農(nóng)村種高粱的倒是不少,通常都是紅高粱,因為它高產(chǎn)。但是口感不好,多用來釀酒。白高粱口感好一些,但是產(chǎn)量低。因此村民都😗🐟💙是把紅高粱磨成粉,和玉米面摻在一起蒸🀄窩頭。話說這玉米面兒不是口感更不好嗎,兩樣兒摻一塊兒就好了?莫非產(chǎn)生了化學作用?!反正據(jù)說高粱面兒這東西不能多吃,容易大便干燥!
紅薯🏎面兒就高級多了。紅薯刨成片兒,用線兒穿成串兒掛起來,或者單擺浮擱的碼在高粱桿兒穿成的圓蓋簾兒上,然后蹬著梯子擱在房頂上晾干,要晾成那種一敲當當響的干!我住的那家院💳子一角兒有個手推的小石磨,干透的紅薯片兒就是用它碾成粉的。做窩窩頭的時候,把紅薯粉摻在玉米面兒里,這樣蒸出來的窩窩頭是紅亮兒的,口感細膩還甜絲絲的。寫到這兒,嗯,我確信,當年我吃的就是摻了紅薯面兒的窩窩頭,我莫非被大人們騙了?!
四五歲的時候,我從通縣搬🛤🐡🙁去豐臺樊村兒,住在大姨家。那會兒農(nóng)村還是蒸窩頭的時候多,白面饃不常吃。大姨夫是村里的廚師傅,村里但凡有個紅白喜壽事,都會叫他去,而且蒸窩頭也是把好手兒。
大姨夫做窩頭講究。把中粗玉米面兒、小米面兒和黃豆面兒按比例摻和到一起,比例是一份兒的玉米面中,摻入四分之一份的小米面兒和八分之一份兒的黃豆面兒。倒入用溫水澥開的老面肥,水量🚽🍘可大些,以略濕潤粘手為宜,因為后期水分會被玉米面兒吸收的,放在炕頭上靜止發(fā)酵至兩倍大。
蒸的時候,先將柴鍋中的水燒開,然后往柴鍋里放一個竹坯子綁成的米字型蒸架,上面再鋪上浸濕的厚屜布。一切準備就緒后,大姨夫端過面盆,放在灶臺上,捧起一把揣好堿的玉米面團🐒✒兒,就那么三顛兩捅的,一個黃白的窩窩頭就放在了熱氣蒸騰的屜布上。不消一會兒,一屜的窩窩頭就全碼放好了。蓋上厚重的大木蓋子,灶膛里再加兩把細劈柴,齊活,就等著🐓🔆😵一會兒接鍋了。土灶的柴火硬,不消半小時一屜黃燦燦的窩窩頭就蒸得了。還沒揭鍋,滿屋子就是糧食豐盈的味道。
窩窩頭一上桌兒,都是側(cè)放著,個頂個兒都是薄皮兒📭大眼兒。撿一個一掰兩🐣🤐半兒,伴著縷縷的熱氣,不管是就著大蔥蘸醬,還是抹上半塊兒臭豆腐,都是最具鄉(xiāng)土氣的豪放味道。